第180章

徐庶听到刘备的呼喊,他的身体微微一颤,但他并没有停下脚步。他翻身上马,扬起马鞭,大喝一声:“驾!”

马蹄声响彻云霄,徐庶的身影渐行渐远,最终消失在了远方的道路尽头。

刘备呆呆地站在原地,他的目光紧盯着徐庶离去的方向,仿佛要将那背影永远刻在心底。

“来人,来人。”刘备突然回过神来,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急迫。

“把这片树林给我砍倒!”刘备指着眼前的树林,大声说道。

关张等人面面相觑,他们不明白刘备为何要砍倒这片树林。

刘备悲伤地坐在亭前的台阶上,他的声音低沉而沙哑:“它使我看不清元直的背影,挡住了我的视线。”

众将看着刘备独自一人黯然神伤,心中虽有千言万语,却不知该如何劝慰。他们只能默默地站在一旁,任由刘备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之中。

徐庶骑着马疾驰而去,然而没过多久,他突然像是想起了什么重要的事情一般,猛地勒住缰绳,调转马头,如离弦之箭般往回狂奔。

刘备听到身后传来的阵阵马蹄声,缓缓抬起头,脸上还挂着未干的泪痕。他定睛一看,只见一匹快马如旋风般疾驰而来,马背上的身影正是徐庶。

刘备见状,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希望,他连忙站起身来,一路小跑着迎上前去。

当徐庶的马匹在刘备面前停下时,刘备急忙伸手抓住马缰绳,满脸期待地问道:“元直复回,莫非无意去许都?”

一旁的众将也纷纷围拢过来,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:

“元直这是怎么回事?”

“难道他不顾母亲的死活了吗?”

面对众人的疑问,徐庶连忙摇头,解释道:“非也。”

刘备闻言,面露诧异之色,凝视着徐庶,似乎在等待他进一步的解释。

徐庶深吸一口气,定了定神,然后说道:“我因心乱如麻,竟忘却了一件大事。”

徐庶伸出手,指向远方,缓缓说道:“就在那边,有一位奇士,他住在襄阳城外二十里的隆中。”

刘备顺着徐庶所指的方向望去,只见那远处山峦起伏,云雾缭绕,似乎隐藏着无尽的奥秘。

徐庶转头看向刘备,继续说道:“使君,您为何不亲自前往拜访这位奇士,请求他出山相助呢?”

刘备轻轻摇了摇头,叹息道:“先生此去,我心中的希望已然破灭。”

徐庶连忙说道:“使君,您这样说就不对了。”

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急切,“若是您这样想,那元直此次离去,便是铁了心不再回头,也不再有任何顾虑了。”

刘备见状,急忙伸手拉住马缰,诚恳地说道:“元直,玄德所言,确实是发自肺腑啊。”

徐庶停下动作,看着刘备,眼中闪过一丝感动,但他还是说道:“使君的仁慈之心,元直自然是知道的。”

接着,他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,“然而,使君您的大业尚未成功,此刻却说出这样的话,实在令元直感到灰心。”

刘备抬起头,直视着徐庶的眼睛,徐庶也毫不退缩,一脸诚恳地说道:“元直之上,还有许多高人。”

他顿了顿,加重语气道:“这绝非戏言,也不是虚词。”

最后,徐庶语重心长地劝道:“主公应当亲自前往拜访,恳请他们出山相助,如此方能成就大业啊!”

刘备听了徐庶的话,沉默片刻,然后说道:“既如此,那就有劳元直为备去请来这位奇士,与我相见吧。”

徐庶一脸郑重地对刘备说道:“这个人是绝对不可能被轻易收服的,主公您只能亲自前往拜访他,才有可能请得动他出山相助。”

刘备听后,心中不禁有些沮丧,但还是不死心地追问道:“那么,这个人的才能和品德与先生您相比如何呢?”

徐庶连忙摆手,谦逊地回答道:“以我来和他相比,那就如同驽马与麒麟相比,寒鸦与鸾凤相比一样,简直是天壤之别啊!”

刘备闻言,心中更加惊讶,连忙追问:“那么此人究竟有多大的才能呢?”

徐庶顿了一下,接着说道:“此人常常自比为管仲、乐毅,拥有经天纬地的才华。可以说,他绝对是当今天下少有的奇才啊!”

刘备听了徐庶的这番话,心中的志气稍稍恢复了一些,他急切地问道:“那么,我很想知道这位奇才的姓名。”

徐庶抬起头,满脸敬佩地说道:“此人乃是琅琊阳都人。”

刘备点点头,继续追问:“那么他的名字是?”

徐庶深吸一口气,缓缓说道:“他复姓诸葛,名亮,字孔明。”

刘备默念了几遍这个名字,然后问道:“他所居住的地方有什么特别之处吗?”

徐庶微笑着回答道:“他所居住的地方有一座山岗,名叫卧龙岗。”

刘备若有所思地说道:“原来如此,那他是不是就因此而自号‘卧龙先生’呢?”

徐庶点头应道:“正是如此。”

最后,徐庶再次看向刘备,语气坚定地说:“主公,如果您能够得到此人的辅佐,又何必担心天下不能安定呢?!”

刘备想起司马徽曾经说过的话,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激动,他瞪大了眼睛,满脸喜色地说道:“莫非就是卧龙凤雏乎?”

徐庶微微一笑,轻轻地摇了摇头,然后不紧不慢地回答道:“凤雏乃襄阳庞统也。”

刘备听闻此言,心中稍感失落,但紧接着徐庶又说道:“而卧龙正是诸葛孔明!”

“哦!”刘备闻言,眼睛猛地一亮,仿佛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,他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了:“今日知‘卧龙’、‘凤雏’之真义,何期大贤只在目前!”

刘备对这两位大贤的才学和名声早有耳闻,如今得知他们的真实身份,更是让他兴奋不已。他觉得自己仿佛找到了实现理想的关键人物,心中的信心又重新燃起。

刘备感激地看着徐庶,说道:“非先生言,备有眼如盲也!”

徐庶见刘备如此兴奋,也为他感到高兴。他知道自己的推荐已经成功,于是拱手向刘备道别:“使君,元直……告辞了!”

说罢,徐庶掉转马头,朝着许都的方向疾驰而去。刘备站在原地,望着徐庶渐行渐远的背影,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黯然神伤的情绪。

“元直此去,天各一方。”刘备喃喃自语道,“不知何日方能相会。”他知道,徐庶此去许都,恐怕是再难有相见之日了。

曹操为了削弱刘备的势力,想要得到他的贤才并为自己所用。于是,曹操精心设计了一个计谋,成功地将徐庶骗到了许都。

在十里长亭,徐庶与刘备分别时,突然回马,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。之后,徐庶还特意绕道南阳,亲自去面见诸葛亮,将举荐之事告诉了他。

刘备送别徐庶后,便立刻着手准备与关羽、张飞一同去拜访诸葛亮。

而另一边,徐庶终于抵达了许昌,见到了他日思夜想的母亲。

徐庶快步走到徐母面前,双膝跪地,叩头道:“母亲,不孝儿元直来迟,让母亲久等了,还望母亲宽恕孩儿的罪过。”

徐母连忙将徐庶扶起,心疼地说:“儿啊,你怎么会到许昌来了呢?”

徐庶站起身来,将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母亲:“母亲,孩儿在新野辅佐刘使君时,收到了您的手书,信中说您身体有恙,急需孩儿回来。孩儿心急如焚,所以连夜赶来许昌。”

徐母听后,满脸狐疑地皱起眉头,说道:“为娘何曾写手书于你啊?”

徐庶缓缓地将袖中的手书取出,小心翼翼地递给了徐母。徐母疑惑地接过手书,展开一看,竟然真的是自己的字迹!她不禁惊讶地说道:“这……”

徐母定睛细看,发现这封信虽然字迹与自己相似,但仔细观察还是能看出一些端倪。她眉头微皱,将书信合上,说道:“这不是为娘的手书啊。”

徐庶一听,心中顿时一紧,他焦急地问道:“那这是……”他的脑海中瞬间闪过无数个念头,一时间竟有些不知所措。

徐母看着儿子焦急的样子,心中又是生气又是心疼。她责备地将手书摔到地上,厉声道:“你……好糊涂啊!”

徐庶见母亲如此生气,连忙再次跪在地上,低着头不敢言语。

徐母见儿子跪在地上,心中的气稍微消了一些,但还是忍不住责备道:“你江湖飘荡数年,本以为你学业有进,谁知道你反而不如当初了。”

徐庶跪在地上,默默地听着母亲的责备,心中懊悔不已。

徐母继续说道:“儿啊,你既是读书明理之人,就应该知道忠孝不能两全的道理。”

她顿了顿,接着说道:“岂不知那曹操欺君罔上,而刘玄德则是仁义布于四方,况且他还是汉室宗亲。”

徐母的声音略微提高了一些,“我儿既然辅佐于他,不正是得其明主吗?”

,就被徐母打断了。

只见徐母怒目圆睁,手指着徐庶,破口大骂:“你这逆子!只凭一册伪书,也不仔细调查核实,就如此轻率地弃明投暗,还自取恶名,你真是愚不可及啊!”

举报本章错误( 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