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七十四章现在就用不上了对不对?

嘉靖也明白此种道理。

大明走向盛世的时间虽然只有一两年时间,可对有的人来说,已经很久了,能够坚持住让自己廉洁。

恐怕也已经到了极限。

大多数人恐怕都有着一种错觉。

大明的盛世,有他们出的一份力,现在拿一点朝廷的东西怎么了?

“严爱卿所言甚是,朕也有这样的感觉,现在我大明正在上升期,可上升的幅度,已经大不如前了,并不是已经到了极限,而是朝廷的银子,在往外不断地流失。”

同样的话,高拱也给他说起过。

收税的税务司司长,是最先感觉出来不对的。

可这样的话,还不能在朝堂上明着说。

因为税收都没有问题。

有问题的是权力之间的交易。

这些是监察院和御史的事情,和他一个税务司司长无关。

高拱都能够发现,却有人看不到这种情况,要么就是御史和监察院的人,上上下下都眼瞎了。

要么就是人家玩的更加的隐蔽,完全没有找到证据。

毕竟,现在大明维护的是大明律,一切都得讲究证据。

就是他手底下的锦衣卫,也有着类似的消息传了上来,可惜的就是没有明确的证据,若在以前,嘉靖那管证据不证据的。

只要有了怀疑,立刻拿下,还有什么秘密能够保得住?

“皇上明察秋毫。”

严嵩拱了拱手。

他能想到的,相信皇上也能够想到。

“那么严爱卿对此事有何高见?”

嘉靖是倾向于换一任内阁首辅。

可人家严嵩做得好好的,也没啥大毛病,而且大明正是上升期,临阵换将都是大忌,更不要说换一个新的内阁首辅了。

“臣觉得,是时候换一个内阁首辅了,臣老了,往后也只能找皇上,唠唠嗑,谈谈心事了,如今大明想要更进一步,就必须启用年轻的新人,只有这些人,才会更有冲劲,也更有热血。”

严嵩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。

曾经的一些老同僚们,或多或少已经不可信任了。

“哦,严爱卿细说一下。”

嘉靖来了兴趣。

内阁首辅自己限制自己的做法,在历史上可都不多见,从来都是皇帝看到内阁的权利大了,才会想方设法地削权。

“皇上,老臣也经常读一些报纸和小说,特别是裕王办的那个小说报,上面的江湖,也有描写朝廷的,其中很多东西,都是可以借鉴。”

严嵩微动了一下胡子。

蹙眉沉思之后说道。

在说出这番话的时候,可是下了很大的决心,因为这意味着,自己轻易地放弃了一些属于内阁的权利。

会使得下一任内阁,做事情的时候,容易急功近利。

但又不能不如此。

为了免得因为内阁的权利太大,被皇上所猜忌,那么从内阁自身就开始得做些改变。

“是吗?”

嘉靖也陷入了沉思。

小说中的朝廷,有着各种各样的施政方案。

也似乎有着不同的制度。

一直被大明沿用的三部六省制度,在其中似乎并不惹眼。

而且每一种的可行性都很高。

但在他看来,无一例外都是有着各种各样的毛病存在,似乎整个天下,就没有一个完美的制度。

只有去执行制度的人罢了。

“臣觉得,内阁必须做出改变了,就是整个大明的所有臣子们,也都做出改变,其中之一就是,官吏们都得有一个可以退休的制度,年限必须合适,不能长,也不能短,以前的胥吏都是可以家传的,这一点往后得做出一点改变。

接下来就是内阁首辅这个位置了,老臣觉得,五年一个期限就是最合适的,若是干得不错,大明上下都拥戴的话,那么可以连任,连任的时间最多十年,而十年时间,也已经能够做出许多事情了。

当然,臣不是说这人卸任了内阁首辅,就不可以再次任职,间隔五年之后,依旧可以继续竞争内阁首辅这一位置······”

严嵩说着自己心中所想。

显然这种事情,不是一时半会就在脑海中出现的。

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。

或许,回到家中,还和自己的儿子,彻夜长谈过,才会形成如今这种,条理清晰,具有很高可行性的方式方法。

嘉靖听得不住点头。

这个办法好,这一点形成了大明律,也形成了习惯,那么往后就算出现了权臣,也会因为这一条律法,而折戟沉沙。

而且这一条,对于他往后选择的任何一位继承人来说,都有好处。

继承人昏庸了。

聪慧了的话,也更好,在前几年先行摸索,等到年限一到,完全可以换人。

还不用伤了谁的颜面,落下一个天家无情的骂名。

一举好几得。

“那么。严爱卿可有往后的内阁首辅推荐于朕?”

既然严嵩这么识趣。

嘉靖也就投桃报李,给他一个举荐人的情义。

“臣观察过了,有一届的科举,出现了很多的人才,完全称得上国之栋梁,可惜的是,这些人的性格差距也很大,恐怕都和臣一样,不是那么完美。”

严嵩很难得地说了一句实话。

这句实话,反而让嘉靖一阵莞尔。

“只要是人,都有各种各样的毛病,这都不是事,能够有才能,为我大明出力,才是人才,其他的即便被人吹捧得天花乱坠,朕也是不认可的。”

嘉靖此话一出,就是已经从心底了认可了严嵩的劳苦功高。

历史的偏移,已经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。

选择不同,最后的经过也会大有不同。

“臣多谢皇上赞赏。”

严嵩心中暗道。

只这一句话,这一辈子也算是足够了。

为了大明,虽然谈不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,可以足以给自己一个问心无愧了。

“现在说一说,都有哪些人,居然值得严爱卿这么肯定。”

“是一位当时科举并不出众的人,此人名叫海瑞,举人出身,在二十八年中举,然后就做了福建南平教谕,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,推行清丈、平赋税,并屡平冤假错案,打击贪官污吏,深得民心。”

严嵩说起此人,嘉靖在绍兴府的时候,也是有所耳闻。

然而,当时那一带正在变法。

所以也就忽略了过去。

“当时还因为海南黎患不绝,此人上奏了一篇《治黎策》,臣闲暇时通读了一遍,其中也是有着可取之处的,不过现在······”

嘉靖哈哈一笑。

“现在就用不上了对不对?”

自己的太子,亲自去了一趟,还有着戚继光等人镇守,那些黎人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,才敢折腾出一些事情来?

举报本章错误( 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