桂林米粉

食全酒美 巴陵 801 字 2个月前

说起桂林,都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,说起桂林美食,都知道桂林米粉很韵味,有些年月,在长沙的大家小巷,常常见到一些餐馆打着桂林米粉的招牌,记忆最深的要数黄兴路与营盘路交叉口的一家桂林米粉店,一楼店面不大,二楼有几个包间,客人特别多。我常到那里去吃桂林米粉,感受瑶族饮食风味。

这次到桂林旅游,我特意一个去了桂林米粉的原产地兴安县及与米粉有着渊源的灵渠,寻找我梦想中的米粉和味觉。兴安历史悠久,古属百越,秦属零陵,汉属始安,唐初置临源县,后改全义,宋太平兴国二年改兴安,取“兴旺安定”之意,一直沿用至今。兴安地处楚越交界,聚拢中原汉文化和岭南百越文化。曾经读过的诗文有:柳宗元《全义县复北门记》千古传诵;袁枚的“江到兴安水最清,青山簇簇水中生;分明看见青山顶,船在青山顶上行”脍炙人口;苏宗径的《出陡河过兴安县》:“径缘桥底入,舟向市中穿;桨脚挥波易,篷窗买酒便”的灵渠水街市井风情,让我在脑海里晃荡。这里是湘方言与西南官话的交汇处,夹杂瑶语。饮食多受湘菜、粤菜、岭南少数民族风味影响,有香芋扣肉、清水炖鸡、白果炖老鸭、酸辣禾花鱼、冬笋炒腊肉等,小吃有桂林米粉、粑粑、油茶等,每个村都酿米酒,被称为瑶酒,清凉可口、风味别样。

灵渠古名秦凿渠、陡河,又名湘桂运河、兴安运河,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,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,全长364公里,分南北渠,北渠入湘江,经湖南入洞庭,南渠入漓江,经珠江达南海。灵渠与四川都江堰、陕西郑国渠并称秦代三大水利工程。唐朝,灵渠又修建了古闸门,方便于防洪。我漫游灵渠,两岸风景优美,文物古迹众多,徘徊在历史文化之中,有股馨香之感。

到了灵渠,我得吃碗桂林米粉,选择一家百年老店坐下。店里播放《桂林米粉歌》:“兴安米粉,远近闻名,千年工艺,流传至今,兴安米好,洁白如银。榨出米粉,味道上乘,绵软精细,甘甜芳馨。咸淡适中,不腻不腥。汤粉润喉,卤粉香醇;螺丝猪脚,鸡肉清炖;骨头熬汤,油炸花生;色香俱全,老板热情。一吃赞好,再吃添神;三吃回头,回吃上瘾。”歌词歌颂米粉,让我兴趣奋发。

据传说,桂林米粉开始于秦代,秦始皇派史禄率民工开凿灵渠,灵渠修通后,秦始皇微服游览桂林山水,喜欢漓江的鲤鱼须、鲤鱼肚下酒,游览半个月,杀了成千上万条鲤鱼,渔民为了挽救鲤鱼,想出用大米磨浆制成鱼须(米粉)、鱼肚(切粉)替代鲤鱼须、鲤鱼肚,秦始皇吃了米浆做的鱼须、鱼肚,拍案叫绝,桂林米粉从此问世。

桂林米粉到清代和民国年间,发展到鼎盛时期。清代桂林有轩荣斋炒粉、会仙斋卤粉、易荣斋汤粉,各有绝活,回头客无数,互相勉励,公平竞争,演义了“三斋打擂”的典故。民国及抗战时期,桂林米粉名声大噪,马肉米粉、担担米粉非常有名,也增加了吃法和原料。逐渐,桂林米粉派生出醋水粉、生菜粉、凉拌纷、酸辣粉、三鲜粉、牛腩粉、原汤粉、卤菜粉,又包容了柳州螺蛳粉、广东卷肠粉等优点,成为全国赫赫有名的名米粉。

我吃着地道的桂林米粉,品味卤汁中的中草药味道,才回想起瑶族同胞那神奇的草药和饮食习惯,渐渐明白桂林米粉的特色。

举报本章错误( 需登录 )